巴黎的革命之声:从《马赛曲》到《国际歌》 - 知乎

admin 赛事分析 2024-03-30 13 0
巴黎的革命之声:从《马赛曲》到《国际歌》 - 知乎

  这是笔者发表在专业性音乐专栏 “音乐周报” 上的文章,希望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 ----yinyuezhoubao,也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哦!声乐及其他网络音乐课程请加微信号:gaoyuancoco

  点击本链接看原文,有图有音乐,别忘记文章下面点赞哦!巴黎的革命之声:从《马赛曲》到《国际歌》

  巴黎的革命之声:从《马赛曲》到《国际歌》

  文 | 高源

  提到巴黎,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时尚之都、浪漫之城。人们不惜以各种美好的辞藻来形容巴黎这座城市。当人们越深度认识这座城市,就会越体会到这份美好背后的来之不易。现在,如果问我,提起巴黎,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我的回答肯定不是浪漫、美好这些词汇,而是另一个全新的、带着些许冷酷甚至血腥的词——“革命”。可以说革命的精神是深深刻在巴黎人的骨子里的,巴黎人也用自己特有的性格赋予了革命以浪漫的气质。浪漫和革命的反差在今天的巴黎随处可见。

  革命之声《马赛曲》

  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德·李尔

  《马赛曲》(La Marseillaise)作为法国国歌被世界人民所熟知。虽然名为《马赛曲》,但却是跟巴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马赛曲作于1792年,作者为克洛德·约瑟夫·鲁日·德·李尔,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期间,普鲁士、奥地利联军入侵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市长请求他写一首歌“能够将士兵们动员起来保卫祖国不受威胁”,于是那天晚上,在爱国的激情感染下,李尔写下了《马赛曲》的歌词,随即给歌词谱了曲。原本他把这首歌叫做《莱茵军团战歌》(Chant de guerre pour l'Armée du Rhin),不过很快,这首歌就在法国民众之间传唱开了。5月底,马赛的志愿者们集体奔赴巴黎,一位年轻的来自蒙比利埃的志愿者弗朗索瓦(François Mireur)在马赛的爱国集会上高唱此曲,随后这些志愿者就将此曲确定为行军路上的军歌。到了巴黎之后,马赛人的这首歌极大鼓舞了士气,几乎人人为之落泪,《马赛曲》之名就此确定,最终成为了这首歌的正式名称。1792年9月20日,在瓦尔密战役中,临时组织的法军出乎意料地击败了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扭转了战局。可以想见,法军们是在“保卫共和国”的口号和《马赛曲》的曲调中奔赴战场击败普鲁士军队的。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将《马赛曲》定为国歌。

  《马赛曲》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雄劲刚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是进行曲的基本特点。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主要是军队中用来统一行进步伐,常以偶数拍作周期性反复,常用2/4,4/4的拍子。《马赛曲》的G大调一g小调一G大调的调性布局,是当时法国大革命时期歌曲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马赛曲》在明亮色彩的基础上,既深沉又悲怆,既沉重又富有号召力,是一首典型的革命歌曲。《马赛曲》的出现、传播以及它的地位,都与法国大革命密不可分。在这之前的欧洲军歌,如《不列颠掷弹兵进行曲》和《腓特烈大帝颂》,其歌词反映的内容一般是士兵的英勇,《马赛曲》是第一次非常明确地表述了法国人民对法国这个民族国家的爱国热情,这是以往在此类歌曲中从未出现的感情,是民族国家的先声。

  当李尔饱含着爱国热情在斯特拉斯堡的房间里写下歌词的时候,他大概不会想到,他所写下的这首歌将在日后被无数革命者歌唱。革命,某种意义上就是《马赛曲》的同义词。它从被立为国歌到被封杀再到重新立为国歌,几次起落都代表着法国革命的新历史进程。在更广阔的意义上,《马赛曲》代表的不仅仅是法国革命,而是全世界革命者的共同战歌,俄罗斯在二月革命之后也将此歌作为临时国歌。在它之后,《国际歌》《神圣的战争》以及《义勇军进行曲》,都是古老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发出的吼声。

  凯旋门上的“马赛曲”

  众所周知,凯旋门(Arcde triomphe de l'Étoile)是巴黎的城市象征,凯旋门上的《马赛曲》雕塑更是不朽的艺术杰作。1805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击败俄奥联军的入侵,为了庆祝胜利,拿破仑下令兴建一座有纪念意义的“伟大的雕塑”,以迎接日后凯旋的法军将士。由于政治纷扰,凯旋门历经30载才终于在1836年完工。凯旋门上这组有纪念意义的“伟大的雕塑”就被取名为《马赛曲》雕塑。《马赛曲》雕塑是法国浪漫派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François Rude)的作品,表现了法国志愿军在1793年为抵抗普鲁士、奥地利联军入侵而出征的场面。其中最上方振臂高呼,戴着翅膀的人物形象是自由女神,在她指引下的志愿军正在向前冲锋,每个人都迸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艺术家运用了象征手法,显示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爆发出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力量,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当年的凯旋门是法国人在大革命时期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今天的凯旋门位于戴高乐广场中央,紧邻最繁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巴黎最著名的地标,也成为巴黎这座浮华、浪漫的国际大都会的代名词。

  凯旋门上的《马赛曲》雕塑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一幅著名的、内容相近的油画,那就是珍藏于卢浮宫的《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这幅画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此画最早展出于1831年的巴黎沙龙,之后便被卢浮宫收藏。

  收藏此画的卢浮宫曾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共和政府决定将收归国有的王室收藏集中于卢浮宫,并把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可以说,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博物馆也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产物。卢浮宫不仅是巴黎最著名的景点,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从《马赛曲》到《国际歌》

  《国际歌》(L'Internationale)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原法语歌词由巴黎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创作之初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法国工人党党员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重新谱曲,才使之成为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国际歌》。这首歌曲与巴黎这座城市也有着不解之缘,它颂赞了巴黎公社成员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气概,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遍了全球。

  巴黎公社社员墙(Murdes Fédérés)位于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墓——拉雪兹神父公墓。在1871年5月28日,147名巴黎公社战士在这座墙前被枪杀并被遗尸在墙脚下的水沟里。对于法国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来说,这座墙成为了人民争取自由和理想的象征。

  高耸入云的铁塔、庄严巍峨的凯旋门、金碧辉煌的拿破仑墓、美仑美奂的卢浮宫,难以计数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塞纳河的两旁,无一不闪烁着法兰西昔日的荣耀。这一切浪漫表象背后,正是巴黎厚重的历史和革命的积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评论